歷史人物裡,在一般中國人的心目中最享有虛名的,大概是諸葛亮與關雲長兩個。其實這都是流傳民間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搞的大飛機。
正史陳壽的三國誌敘說這兩人就沒那麼神,關雲長總結而言是勇而無謀,諸葛亮則是個小心謹慎,凡事躬親的yesman。
姑且不管正史,且把野史當正史來批判,因為沒有人去唸乾燥無味的正史,聽一個人是怎樣的一個人,還都不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
流行得一踏糊塗的三國演義可以說是最具代表的中華文化,一般大眾老百姓聽說書的、戲劇的、通俗文學的、口語相傳的、直接間接的讀者不知多少萬億。
不論走到哪裡,通俗文學總比廟堂文學如論語孟子之流行廣遠,正統派乾燥無味的東西只有少數一板正經假道學擺譜用的。三國演義是最具典型的愚忠教本,其中最愚忠的,就是諸葛亮,也就是要又聰明又愚忠的,才能得當權者之歡心,當然也不會被當權者所忌。民主觀念之難以紮根,就是這些博大精深的愚忠文化,從小薰陶,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現在戴起現代眼鏡宏而觀之:
有一種「人」的制度幾乎全世界大同小異,平常人習以為常,如呼吸新鮮空氣喝白開水似的,不當它是回事--這是指軍隊裡的人事制度:即軍官、士官、士兵;軍官又分將官、校官、尉官;校與尉又分上、中、下。一般從軍官學校畢業,先從連部初級軍官開始,再到營級軍官當參謀官,受適當訓練,當副連長,連長,再到團級軍官參謀,再看看是否是將官的料,進參大深造˙˙˙如此,人際關係之建立、彼此的認同、社會經驗的累集、對權力滋味的逐步消化等等,均能點滴"循序漸進",合情合理合法。這套軍隊人事制度幾乎通行全世界各國。軍隊裡"參一"是人事,表示處理人的問題頂重要!戰爭是人類最大的歷練,它失敗最大的代價是死亡!所以各國軍事制度把軍人分等,一定有它的道理,這是不知是多少慘痛教訓所悟出來的。制度是人訂出來的,許多問題的根本原因,都是因為人事制度出了問題!所以軍人的人事制度一定有其價值才會廣為世界所應用。這是本書一再提出來的要點:歷史上幾乎所有失敗的原因大都是用人失當,其中最通常的原因就是人事沒有:"循序漸進"的原則!
諸葛亮一天小軍官都沒當,就一介村夫,一下子坐沖天炮到總統府報到,當行政院長兼三軍總司令兼參謀總長。這一類的爛戲,在舊小說新小說裡,多得數都數不完,這跟窮小子豁上富家女一般,典型的窮開心,灰姑娘意淫心態。
中國獨有的武俠小說裡,這種戲碼更是個寫作公式,主角不是吃了啥個仙丹妙藥,或是祖上積德讓他遇到難得奇遇,別人練一甲子的功力,他一下子就得到。這也是造成中國年青人炒短線一心想速成的心態的原因之一,學徒學了三個月就想出師,精緻技藝日漸凋零,品質欲趨下流。又,武俠小說寫作公式大多最後要爭取啥個鳥蛋的武林盟主,什罵東西!!寫小說按照這類爛公式寫的,寫的再好,年青讀者愈多,愈是個禍害!!!
有一說,前後出師表均後人杜撰,沒有三顧茅廬這檔子事,有的歷史是說諸葛亮先跟劉備做一些簿記打雜的事,因為是個乖乖牌,標準的yesman,所以劉備死前才敢托孤給他。這種說法比較合乎情理也很合乎中國博大精深、沒有進化完成封建歷史精神。若是膽敢托孤給能幹過度的奇才俊傑,還能呼風喚雨的歪筋份子,那保險劉備躺在棺材裡都會嚇得一身冷汗跳將出來。
小說裡諸葛亮的豐功偉業是:裝神弄鬼、七擒孟穫、七出祈山,神機妙算這些,但就沒有一樣對勁!茲分述於後:
三國演義裡面最莫名其妙的就是要證明諸葛亮善驅六丁六甲(鬼卒),於是有諸葛亮裝神弄鬼的章節,結果鬼卒果然是請來了,仗也打贏了,敵將也搞倒兩個,不過不是司馬懿,也不是什麼前鋒大將軍,而是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蝦米。
要是真能呼風喚雨,善驅六丁六甲,既然那麼能幹,那還招兵買馬勞民傷財幹嘛?說簡單一點,不要多,只要驅得動一個鬼卒就好,只要把敵方總指揮官的重要公文讓他找不到,如果再加上能呼風喚雨,那保險可以把諾曼地登陸大軍搞到登上南極冰山,別說司馬懿,就算十個、百個艾森豪,只要派半個鬼卒去折騰,保險可以把他們全部搞瘋掉。
在看七擒孟獲罷:
中國這名詞,是古老的中國人以為中國在世界的中央,但是那些進化未完成的古老中國人從不管世界的邊邊長得什麼樣,反正是不分青紅皂白一口咬定中國在世界的中央,而且更一口咬定所有住在邊邊的一概是四夷,所謂"夷"的說法之一是人與動物或與鬼的雜交,所以至今老廣稱外國人為"鬼佬"。不管是南蠻匈奴還是英國、義大利或是阿鼻稀泥亞。是夷就該來朝貢,不朝貢就該打,這是中國古代博大精深、從不與夷國平起平坐、平等相待、沒進化完成的外交基本精神。
諸葛亮七擒孟獲最早引起事端的是;邊防地方官大爺作威作福,貪得無饜,小土著忍無可忍才造反,所謂官逼民反,中國傳統神話歷史從來只說某土匪造反,從不說為什麼造反?!
打開世界歷史,所有帝國在擴充疆土時,與土著之戰,有哪個不是跟吃豆腐喝稀飯湯似的?所有土著,不管是南北美的紅番、澳洲的土著、台灣的高山族、或者可以統稱以前的人類、貧窮落後地區,有幾個大約共同點:迷信禁忌特多、婚喪慶典儀式繁多、各部落世仇糾紛多、嗜酒如命、髒、亂、不守秩序、無紀律、無時間觀念、畏懼死亡、婦女地位低、嬰兒多夭折、文盲多、會開得多、然開會時廢話多、吵得音量又大、甚至於大打出手!無健康衛生意識、無節育觀念、到處一窩蜂、性別歧視、毫無人權可言˙˙˙愈貧窮愈落後的地方情況愈是如此。
諸葛亮唯一大打勝仗的地方,就是打孟獲,說是要打得孟獲心服口服,所以要七擒七縱,但七次有兩次是大開殺戒,將孟獲請來的救兵消滅殆盡!最後一次將請來的籐甲軍引至葫蘆谷,谷口封死再放火,燒得穿泡油籐甲的軍官小兵屍卷骨曝,因無路可逃以致全部絕滅!嗚呼,上天有好生之德,為何非施出趕盡殺絕的毒計不可?!
七擒孟獲有好幾次用的手段都是卑鄙下流,或用間、或用毒、或酒醉之、或讓其自相殘殺˙˙˙幾乎都可應證孟子的《善戰者服上刑》!不一一細表。
孫子兵法雲《攻心為上》,將敵方之人力物力收歸己方,將負資源變成正資源,才是大智大仁大勇,若是連投降都不給機會,全部燒死的毒招。一如英國人讓中國人吸鴉片一樣,只是一個擺明了狠幹,一個是耍陰的,就是要把你整個徹底毀掉。
左宗棠平定新疆,當迅速取得軍事勝利時不得已開殺戒之外,當治理時,則請當地父老出意見,一切以如何協助黎民蒼生有更好的生活為出發點;如開道路、植樹林、興水利、設教育、發展實業及人口政策等等。故新疆平定之後,相對於西藏蒙古而言,一直保持繁榮安定。--諸葛亮算啥?!
當最後孟獲已無援軍可請,方才流淚跪地答應:蠻人不復反矣。言辭中含有多少無奈!多少屈辱!多少遺恨!多少眼淚往肚裡吞!多少無語問蒼天!?比無顏見江東父老,一死了之的項羽;活得更艱辛,活得更悲壯!要面對:無數哀啼的孤兒!無數幽怨的寡婦!無數需重整的殘破家園!無數親人戰友的屍骸!然而,孟獲首先做的,卻是蓋座孔明廟,四時祭拜!嗚呼,這足以證明孟獲已到了人格被徹底摧毀的地步!此情此景何實以堪!
據考古人類學家的一個說法是:原先人類的人種比猴子的種類還多。進化到了大部落型態,窮兵黷武,多次瘋狂殺伐,以致絕種的人種不計其數。唐朝時代的大宛國,因唐太宗要他們進貢血汗寶馬,大宛國全國上下迷信血汗寶馬是神馬,但吹牛說是血汗寶馬汗是血,這根本違反生物學原理,純屬子虛當然交不出來,故稱決不可送予外人,但打又打不過唐朝,於是一致服從領袖、服膺寶馬主義,來個人馬俱亡,將血汗寶馬全部殺光之後全體自殺,老幼不留。
三國演義大部份是來自說書的,也就是說,人要聽什麼,說書的就說給人家聽什麼,要揣摩聽眾大爺的心態,是一個說書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明以前中國人一般對四夷的心態--所有非吾族類均以異類視之,必須服膺我大中華為天朝,按時納貢,獻上奇珍異獸,才算是臣服的樣子。若膽敢不服,殺了再說!
這種沒進化的樣子,到清朝依然如此,竟然用之對付西洋文明國家,要英國使節以蠻夷自居,尊中國為天朝,行三跪九叩禮,氣得別人想不打你都不行。等打到頭上,又不堪一擊,最荒謬的是兩廣總督葉明琛不戰不和不降不逃,只一個勁兒學諸葛亮「食少事煩」地拜列祖列宗請派天兵天將相助。結果當然被英軍活捉,運到印度動物園,跟猴子關在一起!表現得實在太不像人樣,那麼沒進化,活該關在猴子籠裡!
歷史許多著名戰役有一共通點,幾乎都是奇襲奏效。諸葛亮商議北伐時,前鋒大將軍魏延建議:從子午谷沿長城直取長安。諸葛亮是個小心謹慎的人,也就是膽小的人,這大膽奇襲的事架了他他都不敢做。於是他老先生就大軍一出二出三出一直都出出出,都出到祈山。敵軍早就把關把好,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當然註定每次都糧盡無功而返。就好像膽小的人,每次郊遊只敢去同樣的地方一樣,餐包吃完天黑之前趕快回家。
試問歷史上有哪個名將作戰時一直出兵到同一地點的?
不論正史野史,諸葛亮最糟糕透頂的是:小心謹慎,凡事躬親:這一點影響後事甚大,需隆重提出:
為將之道,在於識人、用人、育人,建立組織體系,分層負責,人才得以循序漸進,賞罰分明,做好各種準備工作,讓別人去忙,自家冷靜,才能察人之不察,應付各種突發狀況。
經常見到中國人主管有的事情躬親處理,躬親一定會越級指揮,也就是不信任直接部屬的現象,這對團隊合作有絕大的殺傷力。中國人像一盤散沙,最主要原因是組織一團混亂,各級主管的越級指揮或部屬越級報告,是一盤散沙混亂最大因素!中國人組織中經常不知每個人的職責所在,或親親故故冗員累贅、或疊床架屋、或三頭馬車、或當頭的有意「矛盾中求統一」,再加上教育中群育幾等於零甚至於是負數,有只有「凡事躬親」等等的負面教育,中國人只好一盤散沙。
另外是主事者必須是個將才,所謂英雄識英雄。諸如諸葛亮凡事躬親,小心謹慎,食少事繁,這充份說明他是個小文書官、或是倉庫管理員的料,連初級軍官都不夠格。
選守街亭大將時,明知是個重責大任,卻派一次都沒帶過兵的馬謖出掌兵符,這樣胡整亂搞吃了敗仗應該絕對是總指揮的錯!你敢派一名連排長都沒當過的少尉去做少將的事,他當然興沖沖頭暈腦脹自以為是韓信再生周瑜第二。戰場上風雲際會,變幻莫測,也不能打一次敗仗就砍人腦袋,凡人都是從錯誤中學習,是要給機會從小地方開始磨練,慢慢才知道有多大能耐,是不是將官的料,這才是現代領導統御之道。
能識人的將才,則「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不是將才,十裡之內都是朽草。諸葛亮七出祈山,剛開始還有劉備留下來的大將,後來老的老,死的死,到末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荷包裡愈掏愈掏不出像樣的人來。
無論是任何組織,若沒有新血輪,就註定完蛋。試觀某一政黨,不只一次,出現的高級黨鞭,有的實在不敢恭維。有一次看到一個特不像話的,記得當初奮筆疾書,形容如下:尖頭銳面,言語閃爍,中氣無力,胸無點墨,答非所問,不知所云,眼珠飄移,行不附肋,形同鬼魅!
現代若有一個自以為自己是塊料的人物,若被劉備三請諸葛亮的故事攪和,一直在家死等劉備來請,那活該等到死。眼看冒出來的是些咂呼蛋或是個裙邊人物,氣得更死,死的更快。
諸葛亮名氣之所以那麼大,有一個最重要原因,是司馬懿這老謀深算超級大天才的裝出來的表現--當諸葛亮尚未來犯時,人忌司馬懿其才,他老兄賦閒家中,終日長噓短嘆懷才不遇。當諸葛亮來侵,別人招架不過,他才好不容易有活可幹,他被冰凍時領悟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功聲震主則身危'這些官場上的至理名言,所以用兵原則是:跟諸葛亮慢慢耗,能進軍時不進軍:諸如退兵於諸葛亮的空城;多次諸葛亮糧盡退兵時不加追趕。甚至表演一齣死諸葛能走活仲達的戲;又不時讚揚諸葛亮是奇才--這也是間接讚揚自己,也是慢慢耗的藉口。一般人以為諸葛亮連敵將都佩服萬分,必然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這可是中了司馬懿比「養寇自重」還高段的「『捧』寇自重」之計。
空城計一般歷史學家認為太離譜,情節上太不合理,隨便試探攻擊殺上去看看不就結了?!因此正史上大都刪除這一節。其實,這正是司馬懿老謀深算之處:一下子仗就打完了,他豈不是又沒戲可唱了,那豈不是又得回去冰凍!所以他當時立即下令退兵,裝笨蛋的樣子連兩個親生兒子都蒙在鼓裡,這種老謀深算,跟打了一個小勝仗、或一點小成就便沾沾自喜,到後來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的普通人物,不可同日而語。
司馬懿「擺」得最大的一次是不慍不火地收下諸葛亮派人送來的女裝,就是不出城決一雌雄,只跟送迷你裙來的使者閒聊家常,當得知諸葛亮食少事繁,就忍不住說出肚皮裡的真心話--「食少事繁豈能久乎?」敵將快死了應當高興還來不及,說什麼「豈能久乎」?!蓋鳥不久將盡,則弓不久將藏、兔不久將死,則狗不久將烹。他只深怕諸葛亮一死,自己又得回家吃老米飯。可見得與諸葛亮打仗都是在裝蒜,哪有見一空城還退兵的?!實際上他是藉諸葛亮這塊招牌在暗中培養實力,等羽翼漸漸豐滿之後,作進一步政治蠶食。他兒子司馬昭後來也學會這一套,仍然繼續培養實力,留待再下一代司馬炎不費吹灰之力、兵不刃血、水到渠成地改朝換代。
實際問題最重要,旗子掛誰的,有啥重要?
厚黑學中,曹操黑而不厚,劉備厚而不黑,孫權厚黑各半,然司馬懿既厚又黑,又聰明絕頂,城府之深深得嚇死人。至於諸葛亮,只是好端端地作為司馬懿的踏腳石。
至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就太像小說,一點也不真,不真就不善就不美,愈看愈討厭,一般人倒最喜歡看,平劇裡還加油添醋,火上加油,一付油油跩跩的樣子。乃因為任何時代最不缺乏的貨源,就是愚夫愚婦愚小孩,若又恰好聚在一起變成群眾,則智商起碼再打上個對折。
既然能算定曹操會敗走華容道,能算定關雲長會義釋,算定曹操命不該絕,既然那麼會算定,那街亭大敗、七出祈山每次都無功而返怎麼都算不定了?戰場上勝負乃兵家常事,勝負常在千鈞一髮間。神機妙算只有跑江湖算命餬口的,架起諸葛亮的招牌唬唬愚夫愚婦愚女孩!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是明朝的作品,這些作品有一個同樣的筆法,水滸傳明寫宋江好,其實骨子裡罵他半死、西遊記明寫唐僧好,其實骨子裡也窩囔他半死、三國演義明寫諸葛亮好,其實深一層看,也是在窩囔他,惟三國演義最隱昧,當領悟司馬懿在裝蒜之後,愈看諸葛亮愈沒啥個。
至於為什麼單單明朝有這麼多反諷窩囔體裁的小說出籠,是因為明朝是所有中國歷史最糟糕的朝代,從明太祖晚年開始,宦官數量與弄權之惡行惡狀均創歷史新高!還設有東廠西廠內廠,將中國的官場政治文化搞到醜陋至極。其中最惡劣的是魏忠賢,該廝自稱九千歲,各地方主管絕大多數都是他的乾兒子,到處為他設「生祠堂」!完工後,當地有頭有臉的人都得去磕頭,中國文人一肚子火又不敢正面對付,中國封建歷史幾千幾百年以來,這一類的狗蛋層出不窮,而且愈來愈狗蛋,到了明朝的魏忠賢可謂集狗蛋之大成!可憐中國人骨頭硬一點的冒出來就被砍腦袋,遺傳基因裡骨頭變得愈來愈軟愈爛,到了明朝,骨頭硬的已成了稀有品種,只剩下大量夾縫中求生存的人種,只敢努力發揮阿Q精神,只敢背後詛咒,高級的就寫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反諷體裁小說來發洩。這也可以說明為何明朝的反諷型態小說鼎盛,乃人才都不屑或不敢去做官,只好往不會被砍腦袋的事業去發展,可以猛阿Q一把,寫反諷文章。
諸葛亮臨死指派的接棒人是:名不見經傳的楊議,而不是原先一致看好的姜維。這種大爆冷門,不到最後關頭,不打開悶葫蘆、故弄玄虛、絕不民主的鬼樣子,至今仍然光屁股坐板凳--流傳得有板有眼。
當諸葛亮死後他指定的接班人楊議立即心懷不軌,由此可見諸葛亮庸才之昏庸,大將軍魏延當然不服氣,也心懷叵測,於是各告朝廷對方造反,誣衊對方文字的文書來來往往,朝廷一片大亂,這時劉禪卻很聰明地洞悉時局--楊議既是諸葛亮的指定接班人,那還費什麼鳥勁窮打筆墨官司?--這一點足以證明阿斗絕不是白痴,很有可能的是他被諸葛亮活生生埋沒!出師表裡有一句:《宮中府中具為一體》這句話在封建時代根本大大地違背君臣之禮,換另一朝另一代,臣相吃了熊心豹膽都不敢說這句話,這一點很值得玩味,似乎裡面另有大篇文章。
三國之中,蜀國亡的最早,魏國只出兵一次,就把地利有難如登天的蜀道、天時是天府之國的蜀國手到擒來。也就是人和必須是非常非常爛才會亡國得如此這般!人和早在托孤諸葛亮這庸才奴才yesman時就註定完兒蛋蛋。
收復蜀國的兩名大將,鄧艾與鐘會,一見他們攻下來的天府之國,沃野千裡,物產豐饒,地利又有地蹔天險,不免食指大動,姜維察言觀色立即一邊大灌迷湯,於是他們腦袋一陣發熱,都想當諸葛亮第二。況且,那劉阿斗等利用價值完了之後,還不就˙˙˙!於是他倆策動部下更旗易幟,不回老家矣。不料手下一心思魏的仍佔多數,左派右派一陣亂殺,鄧艾鍾會與姜維都死於亂軍之中。這種毛毛燥燥的樣子,哪裡像司馬懿老成持重,凡事一步步進行,事機不成熟時,決不輕舉妄動。
封建時代,兔死之後狗必須烹,要不然狗將食兔自立為王,反噬主子矣。歷史上這類實例多如牛毛,其中以韓信攻下齊地之後欲自稱齊王這段故事最精彩--當劉邦獲知韓信要當假齊王時,不禁拍桌子大罵:「韓信這小子,居然要當假王˙˙˙,這時張良趕緊在桌子底下拉他衣襟一把!!劉邦頓時醒悟,立即語氣一轉:「要當王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嘛?」蓋韓信那時也有點心癢癢,劉邦說的話也開始打他個七折八扣,去函要封假王也是試探劉邦是不是懷疑自己?所以當劉邦滿肚子孤疑接獲這封信自家要求封王時,馬上血氣往腦門沖,正要發作時,張良即時授意:若真發火,劉邦身邊韓信的親信必然暗中告知韓信,這如同黃埔子弟投毛,那麼這隻吃飽兔子的狗便自立門戶了也。所幸劉邦不是土流氓,衣角被張良一拉腦筋就轉過來。當晚劉邦與張良連夜趕到韓信處,將醉死在美人堆中的韓信的兵符收回,那時天下的兔子還有一大堆,還有最可怕大灰熊楚霸王。所以韓信一直到天下甫定之後,才被主子五馬分屍地烹了!
是曹操之類的大料,才敢用一大群大狼狗,那時如司馬懿之類有才幹的,決不會賦閒在家,到了皇子皇孫,長得又沒肩膀又無縛雞之力的膿包,怕大狼狗怕得要死,當然只敢用食少事繁,如諸葛亮之類的乖乖小爛狗。
蔣介石之所以敗退台灣的原因之一,是當時能征幹將他都不敢用,一直只敢用唯唯諾諾奴才將軍。所有自家黃埔子弟看不慣蔣介石獨裁作風的都走人到毛家,蔣曾說黃埔能幹的都投共去了這類話。又最怕大狼狗反噬,養一大堆光怪陸離的「錦衣衛」。
小私人公司最怕跑業務的自組公司,一旦老客戶被拉跑,老公司馬上在劫難逃。
所以封建時代是兔子與狗的時代,這狗不是實際上忠心耿耿的狗,而是人變成狗,這就變得可能會是反噬主人的狗。
司馬懿完全瞭解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當面臨一座空城,眼下便能能立下奇勳大功時能忍得住氣,下令馬上退兵!或敵軍糧盡退兵時從不加追趕,事後故做懊惱的樣子,這裝樣子還裝得連親生兒子都瞞在鼓裡,這決不是普通的天才能做得出來的。又當後來不成材的皇帝懷疑他的忠心度,派人來刺探時,他連裝病裝白痴的戲都演得神龍活現。中國歷史上不論正史野史,有如此這般政治細胞多到頂點的天才似乎只司馬懿一個!
天下本有「德」者居之,照進化論這是沒錯。到猴子時代之前,這「德」是指蠻力,到封建時代,這「德」在開國皇帝是指老謀深算,外加打不死的運氣,這都還算符合進化論的原則。到了莫名其妙的「家天下」時代,搞出個更莫名其妙傳長不傳嫡的遊戲規則。這「德」成了投胎技術,那就全憑運氣,碰到笨兒子,他老爸只好託付給一個小心謹慎的乖乖牌。若是那兒子孫子中說笨又不笨,是個糟糕蛋又是個怕大狼狗的,又是明朝清朝中央集權的鬼方式,那些糟蛋皇帝旁邊肯定會冒出什麼魏忠賢、和珅˙˙˙之類的狗蛋雜種渾球,人類就反進化到「次人類」!於是民不聊生,生靈塗炭,饑民中遲早會冒出集怨數代,滿腔大恨的黃巢、李自成、張獻忠之類,又再次把中國攪得稀爛,如同現在非洲那些搞政變鬧飢荒的災區一樣地人間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