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家之死 甬者--愛迪生

  蒸汽機誰發明的?-----瓦特

  電燈誰發明的?-------愛迪生

  無線電誰發明的?-----馬可尼

  汽車誰發明的?-------福特 

  電話誰發明的?-------貝爾

  火車誰發明的?-------司蒂芬生

  望遠鏡誰發明的?-----加利略

  收音機誰發明的?----MMM...------好像是...

  冷氣機誰發明的?----MM..-----好像是..

  電腦誰發明的?-----------好像是.

  電視誰發明的?------MMM...------不知道?

  錄影機誰發明的?----MM..----不知道

  電冰箱誰發明的?---------不知道

  DVD是誰發明的?--------不知道

  錄影攝影機誰發明的?--不知道

  微波爐誰發明的?----不知道!

  雷射誰發明的?-----不知道!!

  #@*誰發明的?--不知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知是啥個原因,人類大都有祭拜的習慣,愈原始愈封建愈沒進化的人類崇拜得愈兇,幾乎每一原始部落都有祭拜的圖騰或神祇。以前部落間的衝突,除去食與性偉大的原因之外,便是因為祭拜的圖騰不同。不論古今中外,戰勝方第一件事就是將被打敗者的圖騰(國旗?!)換過來。二次世界大戰當美軍浴血攻佔硫磺島,最後樹立美國國旗的照片,公認是最感人的照片,後來做成塑像,代表戰勝標誌。其實國旗只是一張有顏色的布,但能造成如此緊張,足以說明一切。

  這種祭拜的心態到文明社會之後仍然具體而微,只是有些不祭拜神祇圖騰的高級人類,會找個偉人或名人來崇拜。

  這是人類非常異於禽獸的地方,或許是唯一禽獸優於人類的地方。任何一個鳥王或獸王絕不會廣勞「眾鳥」「眾獸」,大傷元氣去蓋一個大「巢」或大「洞」,正中央隆重放些木雕的、泥塑的偶像、神祇、或死掉N久,搞都搞不清楚原先那小子到底是啥個玩藝兒的玩藝兒,曾搞出啥個名堂的名堂。只是見別人都拜,於是自家也不知所云地大拜特拜起來。禽王獸王絕不會作出這種浪費時間的鳥事,要做只做切身厲害的食與性,禽獸絕不會為信仰不同、甚至是更無聊的「必也正名(統獨)乎!」的狗屎理由大做緊張態勢,要打都是為了天大的理由---食與性。

    在愛迪生時代,是剛剛脫離神權君權不久的時代,是電器的啟蒙期,在這時候,電氣對當時的人類來說是一件不可思議的東西,每當電氣新產品剛問世的時候,都會造成大轟動,媒體大肆報導,把發明家捧得比天還高。又那時又剛好填補人類脫離神權君權心靈空虛的時代,所以那時當上發明家的,或是大科學家、大建築師、大企業家、大航海家、幾乎都成了傳奇人物。一經報章吹捧,於是自家得意忘形忘了自己姓什麼叫什麼了。乃當時不乏文人記者因時因勢因市大寫文章,將上述新奇的大XX家盡吹捧之能事而大發利市,而教育家更譽之為勵志的好書。然而真實性有多高,絕對是個大疑問?一則是目的製造偶像當然報喜不報憂,二來對已死去的人當然放他一馬,三來市場上一般人腦袋瓜本來簡單,基本上都是二分法,不是好人就是壞人,寫一個人好只能寫他好。若是寫一個好人又有壞的一面,一般人認為這種人是普通人到處都是,沒什麼值得傚法的,這書鐵定賣不好。所以寫書的寫正派人物,則皆極盡誇張之能事,寫反派則極盡汙蔑之能事。之所以如此這般,全因市場掛帥。

    目前封建半封建地區,報章雜誌都有大量篇幅介紹政治領袖或社會名人等等。至於民主地區,則版面充斥明星歌星體育明星等。這一樣是由於一般人非找個對象來崇拜的心理,基本上心態是一樣的,只是對像換過。所以許多偶像大都只是金玉其表,尤其是拜金主義或封建地區半封建地區更是如此。

  以下只對愛迪生作平實的報導,將一些文人吹捧的地方做一番修正,看看這個人到底有啥個偉大之處,其實諸如此類的不偉大的偉人可以說沒一個經得起仔細推敲。  所有有關電燈的發明專利,前前後後僅美國一地就約有五千種。愛迪生當初發明的直流電碳絲燈泡,只有四十八小時壽命,實用性有限,實際上也沒有太大的商業推廣,現在誰都知道那是個落伍透頂的東西,那為什麼還把這發明電燈的帳記到他頭上呢?其中最大的原因,都是媒體惹的禍。

    所謂發明無線電的馬可尼,後來的後來,根據有關資料發現,最最保守估計,至少有三名科學家在馬可尼之前發明無線電。造成如此這般錯誤的原因是:資訊工業還在襁褓階段!--那時歐美一頭鑽進去研究電器的先驅相當多,但專利登記的地方很有限,專利制度不是很完善,評審作業也不上軌道˙˙˙總而言之,一切的一切,都還在「進化」的階段。同時,那時的媒體也相當粗糙,他們倒不管那麼多,看哪個像發明家的樣子,就獨家大捧特捧起來,在商言商,讀者要看什麼,就搞什麼給他們看,至於真實性有多高,管他那麼多?搞到獨家,讀者對發明家還是一頭熱,報紙書本賣得多為最優先考慮。

    所謂物極必反,以後逐漸發生發明家大打發明官司,相互攻訐的新聞層出不窮,發明家的地位在讀者心目中逐漸存疑。甚至有些全然不是什麼重要發明,實不實用,有沒有人投資還是問題,就不分青紅皂白,大打專利官司。更有的是發明人與投資人相互毀謗,搞得不歡而散,於是發明家風光不再。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大約二十世紀中業以後的偉大發明,人們都搞不清誰是發明人的原因之一,而最早的發明哪個是哪個倒是弄得一清二楚--其實那時候才最搞不清,全然一筆糊塗大濫帳!

  其中因迷信發明做大筆投資,以致焦頭爛額的知名人士如馬克吐溫,曾投資一印刷機的發明,曾前後耗時十餘年,追加投資的金額比最早估計的多出約百倍餘,----做出一個超級笨重的龐然大怪物,但那發明狂仍不滿意,仍不做公開展示,還一再要求馬克吐溫追加投資作改善,馬克吐溫最後終於覺悟表示放棄。那時新一代的輕巧的印刷機已開發出來,比以往笨重型進步許多。後來當馬氏過世後有人建議將那大廢鐵印刷機放在馬克吐溫紀念館旁,聊慰平生,遭馬氏後人的當然反對。

    那時的發明家的盛名的另一個原因是那時候世界上大事發生不多。譬如說,你有一項了不起的作為,打動或收買或˙˙˙某一新聞記者為你寫一篇專訪,可是刊登那天,恰好這裡發生大搶案,那裡火山爆發,到處淹大水˙˙˙。那保險你那一篇報導,刊登跟沒刊登一樣。若刊出的那天,什麼大事都沒發生,整張報紙都是歌功頌德雞毛蒜皮,看完的結論是今天沒有新聞。那你那篇報導顯然大大地會受到讀者的關注。大約歐戰爆發以後,發明家地位逐漸淡化,乃報章雜誌再也不缺乏報導的題材。  再以後各國專利制度逐一建立,然而訂定標準各國有相當大的差別。所以嚴格來說,目前情況,發明的定義,發明家的定義,因時因地而異。專利已屬專業,專利官司無日不有,誰也搞不清誰是誰的發明。又大都因稅務關係,專利登記公司名下,那更攪不清楚哪個是發明家矣。

    大約自愛迪生之類的人物大紅特紫時代之後,略具發明細胞的人士被發明衝的一頭熱,於是一頭鑽進某一發明,弄得傾家蕩產,妻離子散的不計其數。據保守估計,以目前美國而言,申請專利獲准的,若屬個人專利,能將開發上市的,約佔3﹪,在其中能賺到錢的,又只有那3﹪裡面的3﹪。這還是指專利非常上軌道;市場喜歡新奇的美國而言,若在其他地區,更屬鳳毛麟角。之所以有那麼多不怕死;一個勁兒地想做發明家最後死得很難看的,愛迪生等人不符實際的報導,是個絕大原因。另外因為人類有報喜不報憂的習性,所以聽到的都是極少數成功的例子。這一點干係浪費個人或社會資源至鉅,是以有必要鎮重提出!

    當媒體隨社會變遷逐漸成了寵兒之後,那不管是不大不小的企業家也好,不大不小的明星或名人也好,他們對報老闆及記者大爺保持密切聯繫、公關做得好不好、提供的資料是否成為報紙的賣點,是兩方面較勁的地方:名氣還不大的時候,需要媒體幫忙。等名氣大了之後,媒體得看他的臉色。

  愛迪生名氣大了之後,什麼一舉一動都會算得上新聞,都變成別人崇拜模仿的對象,譬如說他的每天只睡眠四小時;以及他的名言:九分努力一分天才。其實這兩點,頗有爭議性,茲先分別將這兩點討論如後:

  大約1980年代中葉,美國颳起一陣翻案風,各偉人紛紛落馬,那時有人批評愛迪生故意晚上只睡四個鐘頭,然而白天大打瞌睡,並有照片佐證,其實,各人睡覺習性各個不同。據分析將所有知名的企業家及科學家的睡眠時間做一統計,發現他們有的與平常人一樣,甚至有的每天非睡十小時不可,但一樣成功得很。達文西晚上只睡2~4小時,但白天小睡七八次,每次十來分鐘。據某些科學家表示,動物大多是這般睡眠方式,而這正是最有效的睡眠方式。所以愛迪生所謂先天資地不足,後天靠努力工作、晚上只睡四小時的論調,與真實情況,差得太遠。

    據目前科學家研究睡眠的習性,乃全憑個人大腦構造、身體狀況與血壓高低而定。有人一睡就能睡著,一醒來就很有精神。(約屬高血壓),有的恰相反,不容易入睡,又不易睡飽,又剛醒時候,非常沒精神(約屬低血壓)。

  睡眠時腦波呈α、β及γ三種型態。睡性差的α期長,β期屬熟睡期,估計一般人一天只需一兩個鐘頭的熟睡時間即足夠,有的晚上無法一次獲得足夠β期睡眠,就需要白天偶而打個小盹補充。β期之後是γ期,這時眼皮會跳,屬做夢期,若這時被驚醒,會很容易生氣。

  其他影響睡眠習性的,尚有從小養成的習性,飲食習慣,年齡大小等等。目前比較科學的說法是:睡足了就起床別懶賴著,睏了就睡,甭管他什麼子曰晝寢畫寢的!

  上述有關睡眠的觀念是科學家不斷實驗,無數次修正所得的結論。至於以後會不會有更先進的說法,那肯定絕對一定有。

  據目前學習理論研判,一般有創造性的人物,如愛因斯坦、達文西、牛頓愛迪生等等,皆屬學習障礙之類的兒童。這種人從小喜歡胡思亂想,學校上課時腦筋常飛到天涯海角,所以學校表現都很糟。如果運氣不好,成長環境中被誤解,以致於信心崩潰的大不乏人,之後常成為社會累贅,有的淪為發明狂,整天搞些莫名其妙的發明,造成許多家庭悲劇。這是學習障礙理論或ADD 目前教育心理的理論中,還在研究的熱門課題。

  愛迪生的老師認為他孺子不可教也,但是他運氣還不錯,他媽媽帶回家自己教。但在幼小心靈上肯定受到相當挫折,這一點或是他長大後心理上個性上不成穩,死愛出風頭的原因之一。而當然不敢自認為是天才,只是他後天的努力。其實這發明也是一種性向,一種天賦。又因天才定義不清,這是迄止目前為止,還沒聽說哪個敢承認自己是天才的。

    其實研究發展(R&D)是人類最重要的資源,譬如電腦的發明,創造多少就業機會?多少相關科技的提昇?多少產業結構的根本變化?提昇人類文明多少的進程?但是發明創造必須有正確的觀念,而絕不是愛迪生的死努力那一套,茲略述於後。  目前先進國大企業研究發展的經費,約佔總營業額的百分之三,百分比視行業不同而異,有的行業研發經費甚至高達營業額的百分之十以上。其百分比的訂定端視該產品的市場週期及老闆的冒進賭博精神,賭性愈強的,研發經費當然很高。  先進國大企業研究發展單位在招募新進人員時,要絕對的高智商及有高創造力的性向。你若說我只有一分天資,但會九分努力來彌補,那抱歉,現在競爭劇烈時代,不但要九分天才還要九分努力。另外,要有團隊精神,不出風頭,不耍大牌,不發神經,不鑽死胡同等等條件,才能成為優秀R&D的一員。

    愛迪生上項條件一個也無,他動輒亂耍大牌、毫無團隊精神、亂發神經、亂鑽死胡同。茲舉數例:交流電之父泰斯拉年青時曾在愛迪生手下做事,有一次愛迪生答應泰斯拉設計一個新型的馬達路線圖便給予重酬,但後來愛迪生居然食言!造成兩人爾後反目的原因之一。愛迪生死鑽直流電死胡同,對交流電始終沒搞過,大約其智商無法瞭解交流電。

  有一次愛迪生大發神經將他工廠的鍋爐開到超過極限,引起爆炸,事後說是試試到底極限有多大?在試電燈泡的燈絲時,曾花驚人旅費派專人自日本取竹子來試。現在如果你是愛迪生公司的大股東,試問你受不受的了這神經病的亂整亂搞亂花的!?

  他經常這種神經作法,使他一度合作投資老闆、也是科學家發明家的西屋先生(Westinghouse)實在忍受不了,於是將《愛迪生西屋電器有限公司》於1886年召開年會前祕密改組,將公司名稱前"愛迪生"除名,成為《西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愛迪生總工程師一職當然易人,並於重組時還根本不請愛迪生出席!當然愛迪生爾後再也沒跨入該公司一步。

  愛迪生這麼丟臉的事情難道寫他傳記的不知道?但是寫傳記的按照寫傳記的傳統習慣,醜事一概不提。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交流電是英法工程師發明的,美國的泰斯拉作重大發展。泰斯拉可說是真正的特級大天才,當初理論科學尚未發展出來,交流電的頻率各國目前採用的每秒50~60週,是泰斯拉當初「想」出來的。後來約三十多年後,理論科學逐步建立,果然證明該頻率為最經濟。

    有關科學發展在某起步階段必須先行整合,這一點非常重要,目前各行各業之所以成立公會等聯繫管道主要原因之一是,若進行某一種新產品的開發,則事先一些基本數據先行溝通統一定案,則可以避免將來各行其事,會造成爾後無法相互配套,形成混亂與大量資源浪費。明顯的例子如錄影機當初發展有兩種匣子兩種形式,乃當事者不知統籌研發的重要。

  試想各國的發電機發出交流電的頻率都不一樣,那所有的電器均不能通用,會造成多大的浪費!當初泰斯拉一言九鼎,其他人均遵照辦理,可知他的威望。  直流電的遠距離運送損耗量高達九成多,遠比交流電為高。所以目前用電之所以如此普及,居功最大的人首推泰斯拉。但他名聲遠不及愛迪生,原因之一是他老兄持才傲物,對記者全不屑巴結。另外,寫名人傳記的大都以沒啥天份而成功的人作為對象,乃鼓勵平凡人只要苦幹死幹到最後的一樣會變為成功的人,這樣的書才會有銷路。若是獎勵天才的書,則會令一般普遍大眾凡人有些無奈:既然俺不是天才,那就算了罷。泰斯拉沒見過他的傳記,又沒有媒體的吹捧,當然紅不起來。但實際上,這個世界無數珍貴文化遺產,絕對是以前無數天才人物的貢獻累集。依據本人經驗與觀察,這個世界混亂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天才不足的凡人,費足牛勁去死鑽活鑽佔到茅坑,然後胡搞瞎搞,搞得雞犬不寧劣幣驅逐良幣,一直搞到死。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絕大多數的大混亂都是不是料的傢伙硬搞上去,然後根本茫然不之所措地胡搞亂搞的結果。

  人類進化是各種相關工業、各種理念、各種學術學理的相互提攜,點滴演進而得。所以當基礎科學或動力機有某一突破後,相關的應用發明將有無數人同時戮力以赴。例如蒸汽機、引擎、馬達發明出來以後,則火車、輪船、汽車及工廠大量生產作業等等,都自然先後發展出來。而蒸汽機、汽柴油引擎、馬達均仰賴鋼鐵工業冶金業及基礎科學的逐步發展配合。

  愛迪生時代,許多有關材料的基礎科學尚未發展完善,所以愛迪生找燈絲材料,什麼都拿來試,一說有三千多種!?這足以說明當時的工業還在什麼程度,而愛迪生根本是亂試一把。

  另外,專利有一個盲點,這一點不宏觀是觀不到的:

    「專利」與科學論文先發表者獲得承認,在資本主意社會裡認為理所當然。但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則持保留態度,這多少有點道理,試舉一例:若兩家公司花大筆經費進行同一種發明,其中一家公司先拿到專利,得到厚利。但另一家公司說不定只遲了一天送請專利,但完全沒有一點機會,所有研發投資泡湯,很可能導致這家公司關門大吉--這樣難道是公平的嗎?

    這也是當初愛迪生拚死拚活搞發明,乃最大的惡夢乃自己搞了半死的東西被別人早一分鐘捷足先登!這也是大公司大資本投資搞發明的最大夢魘。但說穿了並不是什麼高貴心態,而是極端資本主義下的產物,與社會主義或大同世界裡的理念完全不符。況且,工業水準已經進步到那個程度,你不發明別人遲早也會弄出來,有啥個了不得的?這足以說明現世資本社會的不完美,所以這種崇拜發明家的心態根本不值得大書特書。

  目前一個先進的公司欲開發新產品,必須是團隊作業,通常中小型公司並不走第一步,而是將已上市的暢銷品略做改良方案,然後經市場調查過關後才進行。至於一件非常新穎的新產品,則必須謹慎為之,通常大公司才偶而為之。日本松下電器大老闆松下幸之助的名言是:「不要走第一步!」乃第一步手筆龐大,有太多的未知數,譬如從new idea到設計、試做、回饋、再打樣、計算成本與動支經費與市場估計之後,最後敲定放手一搏,同時配合公關、廣告、包裝、行銷網路等等。稍有不慎,整個投資可能全都泡湯。俟上市後,又要注重維修、價格適時做調整,稍能在市場立足,又要收集市場反應,業務員及客訴回饋資料,相關行業新知的聯合跟進配套,再做下一階段產品的校正。所以,現在的新產品,很難說是誰發明的。就算知道是誰發明功勞最大他也不敢太居功,因為還是整個團隊的表現。

  這是為什麼以前的發明家大家如數家珍,現代一大堆新發明但是沒有一個發明家的名字紅透半邊天的原因。尤其是以前寫傳記的人都一本「愛之欲其生」的心態。所以,在讀以前名人傳記時,必須要戴上折扣眼鏡,如果是政治人物的傳記,那折扣度數起碼加深八倍。如果是以前政治人物,出書的時候那廝還在台上,那必須帶兩付眼鏡。如果是自傳,又是肉麻問題人物,那必須用顯微鏡來看。是以讀傳記時,要看是誰寫的,寫在什麼時候?寫的是誰?多角度宏觀之下,才不會被誤導。

    如果是個科學家或工程師,行徑一如八流政客文人,則更屬不當!本書只單挑愛迪生作甬,遑論其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