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迷障

  任何文字都是以為自己學的那國家的語言文字要多美就有多美,這種文化沙文心態中國人更是厲害透頂冒煙,國人還把寫

的一手好字的人捧上天,稱之為書法家,風光的要死!這現象大概全世界只有中國如此,其他國家把書法寫的漂亮的,或能以

各種花體字書寫的只適當地以「匠」來看待。一點都不會把他當個寶,更不會把他的墨寶高高掛將起來光宗耀祖。

  有許多老一輩的中國人對書法的偏愛可以說是一種完全不正常的心理,嘗認為字寫好看的人一定是有出息的人,字都寫不

好什麼都甭提了。說這觀念古怪對中毒過深的中國人大概一下子轉不過來,茲舉個實例如後:

  約五零年代,那時台北街頭的市招流行於右任的字,流行最兇悍的約是台北市羅斯福路一段,那時那裡的店面約五成的市

招都是他的字。後來有人拆穿西洋鏡,說那些根本不是於老的字,是他孫女冒他的名騙幾個錢代寫的,結果一夜之間,所有的

招牌都扒了下來,彷彿像是颱風過境之後的慘狀。

  話說於老的字,乃端地草的一蹋糊塗的草書,猛看有若鬼畫符,全中國包括一把年紀有學問的老先生在內,看懂是那些「

符」的根本沒幾個。而市招第一要緊的是要讓人清清楚楚知道上面寫的是哪家寶號最重要,若滿街鬼畫符,如墬五裡霧中,那

還搞啥個鬼啊?又,若是好字的話,應該不管是阿貓還是阿狗寫的,不能說跟於老的字一樣,他孫女的字就不行?就算差一點

也不致於見不得人啊?若是差多了,為何掛的滿街之後還沒人察覺?

  中國人迷字迷成這付德行,唐太宗約是始作甬者之一,他迷上王羲之的一篇酒醉後寫的蘭亭賦,於是千方百計騙到手,然

後愛不釋手,後與之殉葬(或謂與武則天殉葬)。我看那文章是酸腐平常,標準的風花秋月無病呻吟,字寫得我看過幾個大約說

是臨摩的,但怎麼看也看不出要一國之君費牛勁騙到手的程度。

  字與畫與文章好不好端視人而定,這不是科學,一加一等於二的,你認為不喜歡就說不喜歡。有時剛開始覺得不錯,過一

段時間以後,又不覺得怎樣,可全憑自家感受。若人云亦云附庸風雅,八成是個倉夫俗子。

  中國人這種對名人或所謂的偉人兼差當書法家的畸型崇拜,實在奇怪透頂冒煙,動不動要名人寫的字掛起來光耀門楣,助

長名人自我澎漲心態。

  還有所謂的書法家字寫的是東倒西歪的板橋體,我看是沒體的東倒西歪。如果哪個敢質疑,請問當初於老的招牌是啥?

  這種仙事在先進國從來聞所未聞,有許多外國名人的字寫的慘不忍睹,拼也拼不對,但他絲毫不覺得難為情,一般他們是

口述為文,原因是嘴距離腦最近,學習用嘴表達思想的方式最快,外國(美國為最)教育第一訓練的是"說",其次是讀,寫是沒

啥大不了的秘書的事,現在更方便,電腦有些軟體能聽音自行寫字,完了還幫忙改文法。教育,尤其是大專以上的教育,重要

的是要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只能把別人的東西記得清清楚楚,那是職校生,士官的材料,不是軍官的料。

台灣學校出來的學生要他發表自己的意見那簡直要他的命,一看就知道是MIT,Made in Taiwan。

  當西方的幾何學最早引進中國時,剛開始的時候還不引用英文字母及阿拉伯數字,後來實在混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引用的

。目前幾乎高等理工書籍,幾乎全是英文原本,單憑這一點,表示中文有阻礙科學化的嚴重問題。

  當初五胡亂華時,"羯"的語言與文字與漢語的語言及文字差了一大截,於是羯王下令全面漢化,禁用自家的羯語羯字,以

致於現在全部失傳。清朝開始時滿文與漢文併用,但是到後來,只有聖旨上聊備一格而已。這是多元文化相互衝擊之下優勢文

化取 代?H勢文化的必然結果。

  華僑移民國外,小孩一進當地學校,混沒兩下,英文逐漸取代中文,想當初他老爸老媽當初可是泡在極濃的中華文化沙文

主義醬缸長大的。心想這還得了,數典忘祖,罪大惡極。於是軟硬兼施,小小子快去唸中文!熟不知,全世界只有雅瑪文字,

古印度文字,古埃及文字與中文乃單獨一個個的,不是字母拼出來的。除偉大的中文尚長相左右之外,其他的均已做古。

  小小子一看到中文字有的複雜得半死,嚇得兩腿一起發軟,勉強學了個半調子四分之一調子八分之一調子的中文,到了再

下一代,就完全與中華文化劃清界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碰到一個華僑的第三代,還能操流利中文的。其實這也沒啥大不了

,到小小子長大,會有迷你翻譯機,不管你說什麼文,看到什麼字,透過小小翻譯機,要變什麼文就變什麼文,當然偉大不得

了的中文絕對包括在內。再到下下˙˙˙一代,已與外星打交道,那時不管你是美國人澳洲人阿鼻西尼亞人,在外星人眼裡,

全是地球人,不管你說什麼話,都是地球話。看你還沙文不沙文。

  中文的發音有許許多多字典裡唸的與大眾唸的不一樣,譬如滑稽的滑,字典裡偏偏唸「骨」的音,這種不必要的考古的發

聲,至少編字典的再加一條:俗唸「華」。另外「癌」俗唸「捱」也一樣不加進去,偏偏字典裡都唸「炎」。這好端端可以分

開的「胃炎」、「胃癌」毫無道理攪混在一塊,以致還得費勁說明是哪個炎。現在更妙或更糟,大陸的字典與台灣的字典有相

當的出入,剛剛說的癌,大陸字典說可唸"捱"。又如「血液」台灣字典唸「寫意」,但一般台灣老百姓唸「雪葉」,大陸字典

唸「穴葉」,可是有的大陸老百姓唸「雪葉」或「雪意」。如此之類台灣字典、中國字典與老百姓唸法不同的多得一蹋糊塗!

然而,語言文字只是一個溝通思想的工具,沒啥大不了的,也沒有什麼不能改的。何況最早的"說文解字"是用兩個字「切」出

來的音,那時不知中國話怎說的,許多字切死都切不出個名堂。所以字該怎麼唸,至少國家管這檔子事的應當有套辦法,瞧瞧

現在的人是怎麼說話的,跟著改改,讓可憐的中國人日子好過一點。

  另外中國字羅馬拼音取代注音符號這一點,台灣似乎還停留在老婆婆當家做主,說不變就不變的階段。羅馬拼音是所有文

字國際化走向,何況這兩者完全一樣,但一個要多學一套ㄅㄆㄇㄈ,另一個利用現成的英文字母BPMF。這一點討論極多,

但贊成ㄅㄆㄇㄈ的人,多少有點文化沙文心態。這必須以學習中文的外國人角度來看,不能自以為如何就如何。又,外國人說

中文能說得馬馬虎虎聽得懂就行了,就與美國人聽我們說英文一樣,哪能要求他們說得每個字都字正腔圓?

  上述的例子若是要她改用簡體字,那更碰釘子,這一點也討論很多,不贅。但有一點是:後代子孫以後大部份寫字的動作

大多是電腦打字,最新資料顯示,最新幾種輸入法許多年輕學子學一年之後即可打到每分鐘一百多個字,如此,何必簡化?

  語言教學在先進國研究發現:六歲至十二歲(一般是十歲)時是困難發音階段的肌肉成長時機,若本國語言發音與外國的語

言發音相差極大時,則更需愈早學習。若錯過了,則很可能一輩子都學不會了。譬如日本人長大後再學講英文,則如太空語言

,土鴨講雷。乃因日語與英語發音肌肉相差最大,另外,台語也好不到哪去。英文現在可說是個國際語言,許多亞洲國家學童

從小學習,又語文教學法日新月異,但台灣與中國的英文教學仍然到學好中文之後,才讓學英文,深怕一學英文之後,中文看

了就煩死。然而,至少可以從小先教發音!並練習發出各種不同的音,以便長出肌肉爾後學習任何語言均無障礙。

   中文字拼音裡:一般在電腦併音輸入時,若遇到ㄣ,ㄥ;ㄓ,ㄗ;ㄔ,ㄘ;ㄕ,ㄙ;會猜個半天。不知當初是怎麼學過

來,反正社會一般唸這兩種分別不大的音,都攪混了。其中尤其是ㄣ,ㄥ;若「風」的音是標準ㄥ的音,其他絕大多數ㄥ音的

字,實際都發ㄣ的音,這一點,用鼻孔想都覺得莫名透頂。

  有一次,寫文章寫到:「烏漆媽黑」,覺得怪怪的,「媽」字大概有問題,媽媽憑啥是黑的?但查字典怎麼也查不到,於是

上網打《烏漆 黑》'搜索',結果找出來的《媽》多到不行!諸如:抹,嗎,嬤,媽,摸,八,巴,麼,嘛,麻,墨.....。這類例子只要

常寫字的一定有這一類的經驗,這表示中文字現在根本沒人管,說是有一個國立編譯館,但從來沒聽說做出啥個名堂來。所以

,像'烏漆媽黑'的'媽',你愛哪個'媽'就哪個'媽'的吧。

  無論哪門學問,理工或商學的,在大學唸書時會念中國古代的理工或商學,無不頭大如斗,真不知以前中國人師徒制度之

下這類學問是怎麼搞出來的?也領悟出為什麼中國古時貪污風氣橫行,原因之一是,商家會計用中文的會計制度及會計帳本一

定搞得沒幾個人看得懂,所以乾脆塞幾個錢,隨便打發走人算啦!

  學理工有當經濟部長、行政院長或改行當作家的當得轟轟烈烈的多的是,但學文商的極少無師自通能當工程師、科學家的

。學科學或工程的回頭學教育也好、學文商科的的也好,發現那些教科書裡一大堆都是象牙塔的東西,實用的兩三下就能搞懂

,不實用的再說的詳細也是浪廢時間。

  我看教育與中文語言,也需要找一名求求的科學家或工程師背景的,好好整頓一下。